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。7月5日至7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,江苏必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,谱写“强富美高”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。
“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让我充满干劲!我作为一名村干部,坚持凭双脚丈量土地,用实干挥毫作画,在蒋巷大地上绘制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农村蓝图,让百姓享受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乡村生活!”近日,扬子晚报联合中共苏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、共青团苏州市委员会等单位共同打造的“建设中国式现代化·苏州微故事”融媒体报道组来到了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,与蒋巷村党委副书记、江苏常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君一同漫步村庄,解码蒋巷乡村振兴秘诀,分享为民耕耘的精神初心!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稻鸭共作、绿肥休耕,生态循环农业显著提升“蒋巷大米”品质
“天不能改,地一定要换!现代化进程上,农业生产需要不断地提档升级!”1999年,从大学毕业后,李君来到了蒋巷村担任村主任助理,并负责农业技术工作,正式开启了蒋巷村有机农业建设的新征程。
李君介绍,上世纪60年代,蒋巷村在上一任书记常德盛的带领下,将全村1700亩耕地填高了一米,避免在雨季积水成涝,保证了粮食生产安全;其后蒋巷村又连地成片,建设了高标准农田,为机械化生产提供了可能。“这为蒋巷村生态农业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。”
李君
李君告诉记者,蒋巷村现在每年只种植一季水稻,并通过有机肥料打造蒋巷“黑土地”。在休耕期间,蒋巷村民会翻耕土壤,种植上“红花”紫云英,用以喂养大鹅。“鹅是直肠,它在田里用了餐,肥料也就生成了。”李君表示,针对水稻对氮磷钾三元素的需求,蒋巷村民还会在田中放养绿萍,通过绿肥作物提高土壤肥力。
在蒋巷村走上一遭,可以看到一片片秧苗青翠欲滴,田间数个物理捕虫器随风摇晃。稻田旁的河流清澈见底,滋养着蒋巷村3平方公里的土地。在村的西北角,还能看到“生态农庄”,这也是蒋巷村生态农业的组成部分。
“我一直认为世上没有‘垃圾’,只是资源放错了地方。”李君介绍,以往村民养猪,猪粪乱排乱放,极易污染环境。现在,蒋巷村替村民集中养殖,并通过干湿分离、发酵等程序,将猪粪转化为藻液,不仅可以用作水稻肥料,还能起到杀虫作用。“就连河里的淤泥,我们也会挖起来填到田里,既提高了土壤肥力,还美化了环境!”
绿色农田种出“金”大米!蒋巷村为‘蒋巷大米’注册了商标,最高售价超过10元一斤。绿色有机的“蒋巷大米”还成了炙手可热的生态产品,在村民自给自足、大饱口福后,不少企业也会前来预订、抢购,当做员工福利和送礼佳品。“生态农业为蒋巷村省去了每年1200多吨的化肥,整个村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。”李君表示,在蒋巷村的田地内随处可见青蛙、黄鳝、蛇等动物,甚至能撞见猫头鹰,生态链已然得到了修复。
超前谋划生态旅游,因绿而富旅游“旺”家
走进蒋巷村生态采摘园,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掩映在硕大的绿叶中,两位老人正搬了小板凳,坐在树荫下,将一串串葡萄装箱。李君告诉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,葡萄是在农作物结构调整时引进的,现在还保留了大雪枣、油桃、批杷等经济作物。“这些农作物不仅提高了百姓收入,还扮靓了村庄,不知不觉就吸引了游客。”
农业起家,工业发家,蒋巷村扎实的发展路径与耀眼成就,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村干部前来参观学习,频繁地接待甚至让不少蒋巷村民脱不了身。2005年,李君便立足现有游客量,发掘蒋巷村已有的观光旅游资源,成立了村集体所有的旅游发展公司,开启了“旅游旺家”的发展进程。
李君回忆道,蒋巷村对人居环境和村庄道路做了整治提升,增添了饭店、旅馆、游乐园等基础设施,并为村民开展多项文化休闲活动,整体改善村庄环境,提升村民人文素质。同时,原有的服务接待也都由旅游发展公司负责,转化为了游客资源,节省了村干部的精力与财力。
时任江苏常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的李君,早早地担起了发展客源的任务。“我一年里有两百多天在村外面干!”虽然蒋巷村在2005年已经成为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,但眺望蒋巷村旅游业的未来发展,李君仍选择东奔西走。“上海、无锡、常州、镇江、南京……”回忆起跑旅社、拉客户的经历,李君如数家珍:“有的旅行社我拜访了六七遍!”但蒋巷村颇具前瞻性的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的模式,在18年前并不容易为人接受,李君便调转思路,对接社区和企业。
“慢慢地,口耳相传,大家都知道在蒋巷村可以体验原生态的环境,吃到绿色有机的美食!”从第一年开始,蒋巷村的游客数量从一年5万起逐年增加,最高达到了年游客量40万人次!“现在,其他旅行社每年都打电话问我,还能不能引介他们来蒋巷村旅游呢!”
因绿而美,因绿而富。蒋巷村生态旅游的红火,不仅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,还让村民写就了增收账!“游客一来,就把农产品带了出去!”李君表示,最初还需要鼓励村民摆摊以丰富游客体验,现在反而要控制摊位数量了。蒋巷村的农产品也供不应求,常年处于限购状态。“2022年,蒋巷村旅游业产值已超过了农业,让蒋巷村民的口袋‘旺’了起来!”
数十年耕耘精神食粮,富了口袋更要“富脑袋”
“7月5日至7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,要扎实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,推进书香社会建设,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。蒋巷村二十多年前就充分开展乡村文明建设活动,新时代下,我们也将利用新条件、发挥新优势,不断提高村民文化文明素养。”李君说。
2000年起至今,蒋巷村从未间断,每年都坚持开展读书学习活动。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在村史馆中看到,两米高的书架上陈列了近百本村民的读书笔记本,随意翻阅,每页都密密麻麻地记满了笔记。“蒋巷村为家家户户免费提供‘四报一刊’,并发放笔记本,每到年末就进行评比。”李君介绍,读书学习活动开展初期,为了鼓励村民参与,蒋巷村设立了彩电、冰箱、电视等阶梯奖项,以此调动村民读书看报的积极性。每到年末,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就会挨家挨户地收集笔记本,由村两委会和村民代表共同进行笔记评比。笔记本不仅记载了村民读书看报的心得体会,还有村民关于村规民约和村庄规划的看法,这些提议也都有机会得到采纳,补充进第二年的村干部工作计划中。
“思想是灵魂,学习是根本。”李君表示,读书学习活动表面上加重了村干部、村民代表工作负担,但村民的精神文明水平得到了提升,能民主地、自主地参与到了村庄建设中,极大地推进、便利了村内事务的推进与展开。“奖项的设置只是促进村民习惯的养成,村民的参与率已经从最初50%不到,增长到了98%,并维持了多年!”
此外,蒋巷村还积极开设村民大讲堂,由村书记为村民讲解国家政策规划、乡村发展方向和理念。“小到小学生,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,都可以参加大讲堂。”李君补充道,蒋巷村建设有蒋巷农民剧院、江南农家民俗馆等场馆,为新时代年轻人了解蒋巷村历史、体悟蒋巷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。“乡村建设需要每个村民的力量,‘村民大讲堂’将大家拧成一股绳、往一处使劲,增强了归属感和成就感。”
二十三年坚守“大学生村官”,事必躬亲践行“蒋巷精神”
谈起当初大学一毕业就来蒋巷村工作,李君表示一点也不后悔。“我对农村抱有感情,也想陪在家人身边。当时我在学校看到招聘大学生村官的启事,就报了名。”通过考试,李君就此成为了苏州地区第一批“大学生村官”,在蒋巷村担任村主任助理。
来到蒋巷村的第一年,李君享受了自己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国庆假期,从此二十多年从未休假,“大年三十我都在工作,初一下午又要走进村里。”团结、拼搏、务实、创新,是蒋巷村一贯的精神风貌,李君也身体力行,将精神铭刻进蒋巷大地。
李君回忆到,为了调整村农作物结构,探索更具经济效益的种植模式,自己跑遍天南海北,全国考察。即使在水稻休耕期间,李君也“见缝插针”,依据作物所需养分不同进行差异化种植,充分利用地力发展经济作物。地里跑的多了,李君“闭着眼都能把蒋巷地图画出来”。“农作物结构调整只有进行时,我们必须不断走在前列,才能让普惠蒋巷村民!”李君说。
在验收“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”时,李君为蒋巷村设置了指示路牌:“我当时为游客规划了最宜人的游玩路线,并写到‘往前走,前方更美丽’。”李君表示,该温馨又颇具创意的细节,照顾了游客和村民的感受,在当时得到了评审的高分肯定。“我们所做的一切,只要是为游客、为村民着想,以他们的需求为出发点,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就都会得到认可。”
李君告诉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,自己工作才满一年,就获得了领导赏识,有机会到镇上任职。其后,自己也逢多次升职机会,但还是坚定地选择了留在蒋巷村。“和我同一批到常熟的大学生村官有三十多人,现在只有我还坚持在村一线工作。”李君表示,自己刚到村里就跟着老书记工作,被其忘我、奉献的精神所打动;自己与蒋巷村的感情也愈发深刻,能与蒋巷村一同进步。“不论在哪,只要下功夫,都可以把事做成!”
“群策群力,蒋巷村的200户村民书写了人均年收入62500元的历史篇章!蒋巷村将锚定‘村里人舒服、村外人羡慕、外国人相信’的发展方向,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上共同发力,不断调整乡村产业结构,探索产业创新和升级,实现‘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’的现代化农村建设目标!”李君说。
【统筹策划】 薛马义
【采访摄制】 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
实习生 翁嘉伟 陆佳佳
校对 盛媛媛
关键词: